试用期工作总结
机械工程学院 副院长 王毅
2024年7月任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以来,在校院两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学院领导的关怀指导和同事们大力支持下,我坚持围绕学校学院中心大局,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加强学习,严格要求,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积极作为,认真完成工作任务。在工作和学习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汇报如下。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养
积极参加学院党委组织的理论学习工作,深学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刻理解“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深入理解“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断提高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系统思维能力,始终把“心中有民、心中有党、心中有责、心中有戒”作为自己履职基本行为准则。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机械学院作为我校最早的工科学院,在学校中心工作中肩负核心攻坚任务。为进一步提高学院总体科研工作水平,我紧紧围绕学校“1357”发展目标,把国基申报、横向课题争取、学科竞赛、联系发挥校友资源等作为工作核心和重点。
二、摸清现状家底,聚力开展有组织科研
一是深入调研,做好科研服务。为摸清学院科研工作家底,更好服务教师潜心科研、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我设计了教师科研工作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包括个人擅长领域、工作重点、工作规划、横向项目和困难建议等8个方面,聚焦学院科研产出高的教师群体开展一对一调研。结合28份有效回复问卷,分类召集合作协调会,将科研方面相近的教师形成合力和团队,对教师们反映的论文撰写、纵向申报等困难进行专门了解并向院党委汇报,对于存在市场对接困难的带队组织进行协调帮助。通过针对性的服务,变单打独斗为握指成拳,有效提高科研效率。
二是集思广益,集聚科研合力。结合2025年科研任务,6月25日组织召开年度科研座谈会,通过深入交流,互相启发,进一步增进了共识、明确了方向、凝练了目标。不少年轻博士反映这种形式增进了了解和交流,开拓了科研视野、提高了团队合作意识,特别是在学科交叉融合方面,工作思路更清晰、使命感更强、内驱力更足。
三、链接外部资源,提高国基申报质量
一是贴身服务补短板。学校召开国基申报专题会后,对2024年度学院国基申报书总体情况也有了较为清楚的了解。对国基申报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专门召集相关博士做了一对一的修改建议和提醒。
二是外力支持提质量。邀请西交大机械工程系主任武通海教授、西安理工大学王建磊副教授对我院国基申报书提出修改意见与建议。2024年12月17日开国基申报专题辅导会议,两位教授专程到郑进行一对一指导咨询。两位教授将自身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倾囊相授、毫无保留,会后博士们反映受益匪浅。
三是专题审阅严把关。联系上海交通大学余海东教授对我院重点国基申报书做了专题审阅与修订,并进行了电话专项指导。
四、发掘学院智力优势,拓展横向合作
一是积极协调找机会。在老师们的科研调查问卷中,发现横向合作有比较好的合作意向,后面经过了解,杨红普、刘全威老师所在团队在三门峡的戴卡轮毂公司的轮毂自动化打磨项目上已经有了部分成果。联系了三门峡市科技局企业科的负责同志与戴卡轮毂公司先行对接,并于10月24日带博士们去企业走访,虽然对方认可咱们的技术方案,但在资金支付上还是秉持不愿支持研发,要搞技术转让。
二是拓展渠道创新路。鉴于博士们的相关工作,带队于2025年4月26日组织(612科技部协助下)召开了总装、工艺中心等部门10余位生产一线人员参与的工艺(智能化)改造项目座谈会。5月又带队赴612生产线自动化改造项目进行现场调研,与总装、工艺中心、热工分厂等多个分厂工程技术人员展开现场交流、需求分析和项目技术探讨,就其迫切需求的磁检测作业自动化搬运、喷漆作业自动化流水线、导弹智能化外观检测、智能表面去毛刺加工等多个生产环节,与对方技术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结合学院技术实力,自6月初始通过两次项目研讨会,四次现场调研,与612所方在磁检测作业自动化搬运、导弹智能化外观检测两个项目上达成合作意向,截至6月30日,已进行多轮次方案探讨,并形成了每两周一次的技术文档交流机制。预期达成的两项技术服务磁检测作业自动化搬运(所方联系人:张文才)、导弹智能化外观检测(所方联系人:丁仕卿、鲁翔)项目技术服务金额分别为80万元,240万元。
三是协调联动谋突破。2025年4月27日,完成了中航工业一飞院涉密项目(2025-04-2230-1,金额120万左右)的投标工作。这项科研任务,组织了我院及院外多位博士(有限元与总体规划)参加,在试验及测试环节,又联合了713(测量)、青岛瑞莱(试验台)进行了先起的预演与调试工作。
四是服务社会解难题。在2024年8月10日,走访上市公司翔宇医疗总部过程中,发现他们的一款下肢康复产品虽然已拿到生产许可,但在传动机构设计上问题比较严重,导致无法批量生产,回校后组织老师和研究生正在开展详细的改进与设计工作,目前该项工作已初步完成,撰写专利一份,生产细节优化在进行中。
上述科研工作,虽然成败都有,但充分体现了有组织科研的基本要义。
五、积极联系校友,谋求共同发展
一是访企拓岗促发展。2024年8月19日至21日,赴汉中开展访企拓岗活动期间,看望了全国劳动模范、机械专业优秀校友、汉中航空零组件制造有限公司机加标准件厂厂长助理彭晨晞。在和其交流过程中,发现企业在高温合金加工工艺上存在困难,我迅速联系在430工作的校友李庆宇,很好地帮其解决了问题。
二是走访校友谋合作。11月24日至25日,走访洛阳98级校友张宪明成立的高新技术企业大鱼视觉。针对该企业目前的亚微米光电产品检测仍然偏重于光学测试为主的现状,给出了电子束应用方案,同时针对对方当前面临的玻璃板面测试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获得了对方高度认同。双方初步达成设置奖学金合作意向。
六、协助双选促就业
在我校10月16日举办的2024年河南省金秋招聘月活动暨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秋季校园双选会期间,积极协调并成功邀请了郑州飞龙汽车部件有限公司、郑州中原思蓝德高科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翔宇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河南优翔宜飞科技有限公司以及郑州安图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知名企业参会,宣传了我校教育成果,拓展了我校毕业生就业渠道。
七、发挥科研头雁引领作用
一是深耕科研。1)主持完成的青岛苏试横向课题“航发材料力学及环境性能测试分析”(2024),完成到款30.096万元(已到帐); 2)主持的航空基金实验室项目“复杂海况下空空导弹舰上悬挂提升装置动力学特性理论与实验研究”(项目编号:20220001055003,金额17万元)第二笔经费到款6.8万元,目前已经完成全部研究工作,提交验收材料并通过初审等待验收;3)新授权发明专利一项:燃气涡轮发动机高温部位的自润滑接触式复合密封装置(专利号:ZL 2020 1 0630684.9)(20250411);4)登记完成专利转让合同一项(登记编号2025410129000556),金额16万元,已完成转让公示和税收减免办理流程,7月底之前可以到款;5)2025年1月与海为高科新签横向合同一项(合同编号:HWGKJZGC240009,金额14.2045万元),已完成全部工作,待付款;6)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篇(WOS:001476445800028,四区),第一作者投稿并返修SCI论文1篇(三区),通讯作者发表EI检论文一篇(EI:20252218532398),通讯作者投稿SCI一区论文1篇。中文论文刊出(通讯作者)2篇,第一作者录用待刊出1篇。
二是突破学科竞赛。在2025年挑战杯系列赛事中,第一指导教师指导的杨永等制作参赛作品“猎隼--新型折叠式四旋翼巡飞弹”依次获得了校赛一等奖、省赛特等奖(2/60),国赛资料(获樊会涛院士推荐信)已经完成系统填写提交。
三是站稳教学。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担任2023级无人机专业材料力学课程教学任务,学生评教成绩97.31分。
2025年7月3日